聯系我們
電 話:+86-0335-5084532
傳 真:+86-0335-5185020
郵 箱:zichuangongsi@126.com
地 址:秦皇島市山海關經濟技術開發區船廠路
電 話:+86-0335-5084532
傳 真:+86-0335-5185020
郵 箱:zichuangongsi@126.com
地 址:秦皇島市山海關經濟技術開發區
船廠路
網 址:www.jakesimplements.com
近日,韓國曉星開發出超高強度碳纖維,向航空航天材料的國產化又邁近了一步。曉星高新材料(株)10月12日于官網發布,表示成功開發出抗拉強度6.4GPa、彈性模量295GPa以上的“H3065(T-1000級)”超高強度碳纖維。
曉星高新材料(株)一直致力于生產的“H2550(抗拉強度5.5GPa,彈性模量250GPa,T-700級)”碳纖維的強度是鋼的10倍以上,主要用于氫燃料箱、線芯材料、太陽能隔熱材料、體育等用途。相比之下,此次研發的“H3065”碳纖維是一種超高強度特殊碳纖維,強度是鋼的14倍以上。而T-1000級碳纖維更是需要整體工程難度極高的原料聚合/紡紗/燒制等差別化技術。
1、碳纖維到底有多重要?
此次研發的“H3065”碳纖維是一種超高強度碳纖維,強度是鋼的14倍以上,同級別的T1000碳纖維被用于波音新型飛機的機身和零部件、人造衛星、航天運載火箭等航空航天及國防產業等各個領域。
這種超高強度碳纖維被認為是航空工業領域中,開發航空運載火箭和衛星的必需材料。因為與運載火箭使用的鋁等現有材料相比,該材料要輕得多,而且具有更高的彈性和強度,因此可以大限度地減輕運載火箭的重量,并承受高載荷,提高推進力。與此同時,運載火箭能夠通過減輕重量搭載更少的燃料,增加運力。
此外,在國防領域,在發射體上使用碳纖維時,可以大限度地減輕重量,從而獲得提高速度和射程的效果。T1000級碳纖維的聚合、紡紗、碳化等整體工程難度大,技術含量高,過去只有日本和美國才能生產。
科技和產業革命到了現在這種程度,新材料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先導和基石,每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、科技創新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的衡量指標就是新材料的水平,70%以上新戰略性發展都依靠了新材料。所以中國要從一個制造大國,轉化成一個制造強國更離不開新材料。
2、碳纖維到底有多難造?
碳纖維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力學性能,它的強度是鋼的10倍,但是它的密度又只有鋼的1/4,也就是說單位重量所體現出來的強度是鋼的40倍,在一定的應用領域里邊就很重要,比如汽車如果能夠減重一公斤,就能夠多跑很多的路,如果是從航空航天來說,一顆衛星能夠減重10公斤,那就不得了的事情。
所以我們就必須要去跟蹤這種生產工藝,而這種生產工藝它本身對我們就是封鎖的,產品有時候都是禁運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中國建材從2009年開始就是另辟蹊徑,從研發工作入手,研發高潮的時候,每天研發成本相當于燒掉一輛桑塔納。
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才解決了T1000的0到1,之后再從1到100。如果我們不從1到100就轉化不成大面積的生產,也解決不了我們的航空航天上面的材料需求,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我們整個國家材料產業的進步。
3、機會在哪里?
對碳纖維性能要求沒那么高的民用領域,才是未來碳纖維的主要增量所在。
就連衡量碳纖維強度的T300、T800、T1000等稱謂,其實原是日本東麗公司的碳纖維型號。由于東麗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,導致其無形中演化成類似于某種強度的碳纖維標桿。
時至今日,盡管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,但國內在碳纖維的質量、技術和生產規模上與國外仍有不小差距,特別是高性能碳纖維技術仍被發達國家所壟斷。
2019 年中復神鷹在國內實現了干噴濕紡 T1000 級超高強度碳纖維工程化,代表著當時高的技術。但T1000只是日本東麗在80年代的制造水平,由此可見在尖端碳纖維技術上,國內與日本仍有數十年的差距。
不過尖端技術對于國內碳纖維企業快速崛起、占領市場并不是很大的障礙。如前文所言,雖然軍工、航空等領域的碳纖維性能更強,價格是普通民用碳纖維的數倍,但其應用規模較小,市場容量有限,企業只能曲高和寡。
對碳纖維性能要求沒那么高的民用領域,才是未來碳纖維市場的主要增量所在,是碳纖維市場的星辰大海。
以風電應用為例,按照維斯塔斯內部的統計,使用碳纖維的拉擠工藝相較于傳統的全玻纖主梁,葉片成本上升10%左右,但是減重效果達到了40%,因而發電效率更高。2021年的風電裝機總量是3萬臺,如果全部都能使用拉擠工藝,需要用到12-15萬噸碳纖維,將超過2021年全球碳纖維的整體市場規模。
因此在民用領域的競爭,碳纖維企業比拼的關鍵在于生產工藝的成熟度(關系到產能利用率)和降低生產成本的能力。
過去幾年,正是碳纖維制造成本的不斷下降,使得其在廣闊的民用領域規?;瘧贸蔀榭赡?。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口碳纖維平均價格,2011-2012年進口碳纖維平均單價最高為3.5萬美元/噸,而截止到2020年進口碳纖維平均單價持續下滑,最低至約1.5萬美元/噸,期間碳纖維單價降幅超過50%。
從更遠的角度看,雖然原油、丙烯、丙烯腈等原材料的漲跌和下游風電等市場的周期性波動,會給碳纖維企業的業績帶來一定的周期屬性。但從更長周期來看,技術升級、降低成本能夠幫助其進一步打開下游的應用場景,實現長期成長。
當然,即使對性能要求不高,碳纖維行業也始終是高門檻的游戲,沒有5-10年技術研發投入與工藝積累,很難實現穩定產業化生產。
此前,國內絕大部分碳纖維企業都經歷過長期煎熬——試生產與穩定期階段生產出的產品難以達標。在行業的高速成長期,誰能夠快速擴產、并完成產品達標,就有望享受更多市場紅利。這更多地取決于碳纖維企業的生產工藝水平與技術積累。
寫在最后
雙碳戰略下,風電、光伏和氫能的發展,開啟了碳纖維從10-100的新階段,促使其快速走向廣闊的民用市場,也給了國內碳纖維企業以新的發展機遇。
2015年-2021年,碳纖維行業國產化率由15%逐漸提升至47%,產能已經占到全球市場約21%的份額。國海證券測算,2025年國內碳纖維需求有望達到15.9萬噸,對應市場空間232億元,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球碳纖維的整體市場規模。
在風電、光伏、新能源車等碳中和核心賽道上,我國已經占據了產業鏈的主導位置,而在與其緊密相連的碳纖維賽道,國產碳纖維彎道超車的“奇點”也即將到來。
文章來源: 科技迷你小小生,CCTV對話,巨潮WAVE,DT新材料